微展览|宁夏走出的画家—— 樊鸿宾新彩墨画作品展
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
收藏快报社、金砚传媒
时间:2016/11/12
地点: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
阳光照进高原
——谈樊鸿宾的中国画色彩创新
那个初夏的清晨,他被洱海的阳光惊醒。
推开窗户,金子般的色彩铺满了天与地、花与海。
他想,这样美丽壮观的情景,古人一定看到过,也一定会生出念头想把它画下来。不过令人疑惑和遗憾的是,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似乎从来没有对阳光直接的描述和写意。
他想,我要做这件事。
这个念想诞生一年多之后,樊鸿宾的朋友们惊奇地发现,在他们面前出现数十幅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高原绘画,它们明亮得令人惊讶。这不是人们心中传统的中国画,也不是心中固有的高原,甚至似乎也不像是樊鸿宾了。实际上,孕育这重大变化的并非仅是一次偶然的冲动,而是樊鸿宾求索艺术数十年后在艺术观念上的重构和顿悟。
傈僳少女 96X66cm
高原意象的新悟
高原是现当代国画中常见的题材,几乎形成了某种定式。笔者曾开玩笑对樊老师说:汉人画高原题材,喜欢表现高原人的沧桑与艰辛,有种“苦大仇深”的调子。与之相反,高原人自己的画(如西藏唐卡)却是那样的欢欣神圣。换句话讲,我们常见到的许多高原绘画或许不过是局外人眼中的高原,即“他者”视角的高原而已。
樊鸿宾说:是的,也许因为阅历增多了,我对高原的感受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差别。比如,高原藏人大多单纯、虔诚而且快乐,他们带着一点食粮一路跪拜朝圣,把仅有的财产献给寺庙和佛身,无论物质条件多么有限,他们内心都是快乐平和的。在他们的眼里,高原大地并不贫瘠,它所赐予的每一滴水每一寸阳光都值得感恩。相反,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对此应当羞愧,我们总是希望把全世界赢过来,放进自己的小池塘……
正是出于对高原新的感悟,樊鸿宾的新作不再是苍茫凝重荒寂的意象,而是满盈着大片大片的阳光,充满一种迫人的能量,异常的明亮,好像阳光被放大了几百倍,强烈到画面中的高原女子也看不清面孔。她们的身姿单纯、欢乐,在强烈的日光下行进,呈现着一种特殊的仪式感。这场景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表现着高原人的日常生活,又似乎弥漫着某种神性,这种神性不像一些艺术家刻意营造的晦涩神秘的气氛,而是率真的、日常的,承载着高原人内心的向往。
这日常又神圣的调性,依托于丰盛和谐的颜色与饱满浸润的光线。然而,画中的光与色与西方绘画中的光色又是有分别的,有着水墨特有的气性。这就是樊鸿宾对中国画的贡献——对中国画色彩观念与色彩技法的创新。
初春 136X68cm
中国画观的变革
一个时代对艺术样式的选择或许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结构和群体气质。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印度佛教美术的影响,龟兹古国已形成一种“浓烈为尚”的西域画风,对中国绘画色彩有重要影响。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的“随类赋彩”形成中国画基本色彩理论,而唐代则是重彩最繁荣的时代,唐代壁画色彩丰富和谐,体现着此时中国文化健朗、昂扬、外向的精神面貌。
宋元之后,文人画占据了中国绘画主流。文人画受到道家影响,信奉“明白为素,无为复朴”的老庄思想和美学主张,以笔墨为贵,讲求知黑守白、意简笔深。文人画的崛起标志着中国文化逐渐走向阴柔、内省、低沉,对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形成巨大影响。人们印象中的中国画大多来自幽淡清雅的水墨文人画。
但是,由于文人画过于重墨贬彩,极不重视甚至轻视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导致中国画的色彩研究数百年来停滞不前,失去了另一种更为多元丰富的历史发展的可能,这也已成为中国艺术史学者的共识。
钱钟书曾言:“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今日之中国,当与宋调有截然不同的个性。今天人们的视域体验已经极为丰富广阔,传统绘画的“墨分五色”、“随类赋彩”等固有程式显然无法体现时代的意象。
因此,樊鸿宾充满色彩和阳光的新作从文脉传承上看,可远溯到文人画之前的西域绘画;从艺术观念上看,画作所反映的是当下时代对物象、色彩与精神的新思索,具有鲜明的当代特征。而要真正地完成中国画观的重要转型,须对中国画的色彩观念和色彩技法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创新。
色彩格局的创新
让中国画来体现阳光,这是一个奇妙大胆的构想,最终呈现的作品让人振奋而惊奇,而其过程却是一次极为艰辛的探索。
对中国画色彩技法的研究从宋元开始几乎限于停滞,直到近代,吴昌硕和齐白石的大写意画把鲜艳的色彩“写”入画作;林风眠的仕女图、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将西方色彩理念加入国画创作;吴冠中在国画中引入西方现代构成的点线面和基本色;现代工笔重彩开始充分重视色彩的装饰性作用。中国画的色彩研究徐缓前进,但是,真正能自然和谐地在宣纸上呈现中国色丰富绚烂面貌的佳作极少。其中一个主要的困难是:如何处理当代色彩理念与传统国画意境之间的关系?
当代色彩理念主要源于西方。19世纪末,印象派对色彩的研究促成了西方艺术史的重要变革,成为西方美术走向现当代的前奏。但是,如果仅仅用国画材料来展现西方色彩研究成果,极易流于肤浅,在前人(即使是名画家)的探索中,也没能完全解决这一冲突。在当代新水墨、新彩墨风潮中更是出现了大量用宣纸水墨画水粉式或水彩式的作品,表面似有创新,实则只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且与国画文脉发生明显的断裂。
樊鸿宾新作在学术上一个主要价值,即是和谐地融合了西方色彩理论与中国设色运色法,并在他自由心象的引领下拓展了国画的意境,开辟了更为丰盛的想象空间。
这一系列画作使用了大量明亮的色彩,在传统国画中实属罕见。这些色彩既不是国画“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的摹写,也非印象派对瞬间光色的捕捉,而是出于樊鸿宾对情感、意境的自发选择,有象征主义的符号,亦有心象灵悟的感召。所以天可以是绿的,人脸可以是红色的,山色可以如他的高温色釉陶瓷般璀璨。
潘天寿先生讲:“色易艳丽,不易古雅”。这些鲜艳的颜色组合在一起却并不失于俗艳,其秘诀在于樊鸿宾对中西方色彩应用的钻研和创新。
西方绘画以油为介质,重对比、重冲突、重环境色和光源色,考虑色彩之间的影响,以立体感与明暗透视来表现自然之光。而中国绘画以水、墨为介质,重和谐、重意境、重固有色,以厚薄、深浅、淡浓的矛盾变化来体现心灵之光。在中西之间如何取舍融合而又能开辟新径呢?
虽然樊鸿宾的作品来自情感的勃发,在手法上却是极为节制和理性的。在大的色彩布局与色彩关系上,借用了西方色彩构成理念,鲜明饱满,通过平面化让其具有单纯性、抽象性,而在设色组合上则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和谐意境,谨慎而考究,避免“乱、俗、怯”。
大处明确,微处耐读。樊氏运色并不是西方绘画的平涂法,而是国画的“没骨法”,保留了宣纸与墨特有的晕染浸润的肌理。同时,与工笔重彩不同,其局部写意的手法使色彩之间产生了渗透关联的趣味,恰又呼应了西方对色彩关系的重视。
妙音鸟 136X68cm
纯色与复色的调和,石色与水色的叠用,使红色在厚重和飘逸中变幻,黄色在饱满与清润间跃动,每类颜色都有焦、浓、重、淡、清的韵律。传统国画“墨分五色”,这些画作已然“彩分五色”,大大拓展了中国画用色的空间。樊鸿宾的探索还在进行之中,但这变革的开始已衍生出更多的想象空间,那就是线性的、单弦演奏的中国画是否可能发展为立体的、交响乐式的协奏?
每一位有抱负的中国画家都在探索中西融合的创新之路,但是这条路上不但需要创新的胆识,更需要具体而微的研究、耐受孤独的勇气、执着开阔的格局。
阳光照进高原,是中国画的一小步。
励精图治、传承求新,是艺术家的一大步。
聂子禅 (博士
清华大学教师 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远方的山 136X68cm
阳光高原后记
2015年初春的一个清晨,我在大理洱海边的一处客栈醒来,打开窗帘,一片明媚的阳光瞬间洒满房间,令我晕眩。推窗望去,远处苍山连绵,近处波光粼粼像一堆散碎的宝石晃眼醉人,水鸟滑翔嬉戏,渔船翻浆前行,忽然觉得,一股暖流涌遍全身,眼角湿润。我知道,那一刻,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被触碰了,苍山洱海带给了我久违了的感动与唤醒。
午后 81×69cm
回到深圳,有好多天不能恢复到以往的生活常态中,觉得自己人分两处,身在家中,魂却留在了在大理。苍山皑皑的白雪,洱海皎洁的明月,上关徐徐的清风,下关怒放的茶花,着五彩裙的彝族姑娘,身形健美的纳西小伙,白族婆婆慈祥的笑容......如过电影般在脑中挥之不去,我想,若我是诗人定会吟诗一首;若我是音乐人当会放声高歌,抚琴一曲;而我唯一能做的就该是拿起画笔!顿时,那个早晨的高原阳光又再现在我的眼前,光芒像灯塔一样刺眼夺目,它再一次点燃了藏于我内心深处的激情。就这样我拿起了画笔,我要把苍山洱海带给我的所有感动画出来!
紫罗 136X68cm
创作初期,画的并不顺利,怎么画都无法让自己释怀,因此我意识到用传统的方式或许已无法完全表达出心中的那片高原,几经反思,我认为自己被困陷于传统国画回避自然色彩和光影的局限之中,若想突破,必须经历一个大胆的自我否定、摒弃、探索创新的痛苦过程,才能浴火重生。我从色彩下手,一改过去国画用色较单一的传统习惯,增加色彩的丰富度,又有别于西方印象派遵循自然的色彩原则,大胆地主观再现心中自认为的最美色彩。打这儿以后,笔越画越顺,心中的的苍山洱海就这样神诞生了,一切仿佛有如神助。看着一幅幅完成的画,心生无限感怀,似乎幸福是从天而降,可仔细想来,其实为了迎接这一天的来到,自己已准备了很久很久。今天,借此展览,我将它们奉上,愿观者能分享那片神奇的高原赐予我的感动与快乐,结论任由评说。佛说跳出三界之外,而高原的那一片灿烂的阳光就是我的救赎。
一叶知秋 146X68cm
樊鸿宾,1960年生于宁夏,1982年毕业于宁夏大学美术系,1991年结业于中央美院中国画高研班。著名画家、陶瓷艺术家,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文化部高级美术家,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高级会员、樊鸿宾美术馆学术主持、中国香港艺术家协会艺委会主席,中国传媒大学特聘教授。
2006年深圳市诚信德文化有限公司在深圳成功举办樊鸿宾绘画精品专场展。
2007年12月由深圳市罗湖区文化局设立的“樊鸿宾美术馆”揭幕。
2009年青花瓷作品《春梦》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2011年5月中国(深圳)第七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举办“樊鸿宾绘画、陶瓷艺术精品专项展”。
2011年5月青花瓷作品《春梦》以人民币700万元拍卖成交。
2011年绘画作品《花开时节》荣获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
2011年,水墨画《论语》公益广告荣获“第六届设计之都(中国-深圳)特别大奖。
2012年5月中国(深圳)第八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举办“樊鸿宾绘画、陶瓷艺术精品专项展”。
2012年12月高温色釉作品《高原牧歌》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2013年10月青花瓷作品《臧女》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神工百花奖”金奖。
2013年12月,深圳(冬季)文博会,樊鸿宾绘画、陶瓷个人专场展。
2013年12月,高温色釉瓷板画《西藏印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2015年10月,青花瓷作品《独坐秋风钓石边》荣获2015中国神工百花奖金奖。
嘎呦啦 136X68cm
往期精彩回顾:
主编:丁 莉 编辑:张小红
微信公共平台联盟
宁夏日报艺术风尚 宁夏书协
天涯艺术 宁夏新闻网
艺术公社 西北艺术网